祖天師所創道派,稱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須出五斗米,當時又有稱五斗米道(編者按:實際上多用是蔑稱,但是國中課本稱之為五斗米道張道陵除書符治病、驅邪禳災以外,在巴蜀地區建立起二十四個宗教活動中心,即二十四治。
道民定期赴治學道,祭禱。其孫子張魯在東漢末,三國時期,擁有一支軍隊,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並利用政權的力量,推行正一道的一些社會和宗派主張,比如,對犯有罪過的人,不是用嚴刑懲罰,而是原諒三次後再加以刑罰,那刑罰也比較輕,一般是讓他去修路。同時在路上設義舍,裡面放米肉,路人可以量腹而食。這些措施對於天下大亂形勢下的民眾,營造了比較寬鬆的生活環境,因此得到了當地漢族和少數民族民眾的擁護。後來,張魯投降了曹操,割據政權也就不得再存在。曹操將天師道的力量遷移到北方,但是讓正一盟威道教卻得到了保留,並向內地傳播。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台治,以余丹,及印,劍,都功符籙,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正一經》云:“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是日同弟子王長、趙升,於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雲台山上與夫人雍氏白日飛升。是為正一 道第一代張天師,而為天師道 正一教祖。
道教五大派門中,只有張道陵一脈是堅守把職位傳授給親族的作法,也就是「傳男不傳女、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幼、傳子不傳弟、傳弟不傳侄、傳侄不傳叔、傳叔不傳族人,傳族人不傳外族人」,以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為主,若上代天師無子嗣,則過繼血緣最近的侄輩承襲。如無侄子可過繼,則傳弟弟或叔輩,如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傳繼給堂叔張時修;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長子張宗漢好賦詩、飲酒,不樂應酬,遂禪位予弟張宗演。除此之外,張天師的傳承還需要一定的要件,鑑定天師世代的信物。
彰化龍水宮張天師百年歷史龍水宮主祀的「天師公」,是彰化張天師廟埔鹽出水村大厝內渡台陳氏祖先從福建家鄉恭請來台的神明,後再分靈供奉於本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