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天公)

玉皇上帝,尊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赦罪錫福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通稱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簡稱玉皇、玉帝,俗稱玉皇大帝、天公,宋代尊稱之為昊天玄穹玉皇上帝,為道教神界統治者、先天尊神、六御之一,源自中國自古以來信仰的昊天上帝。

據《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記載,久遠以前有個名為「光嚴妙樂」的國家,國王名為淨德,王后名為寶月光。淨德王與王后年老無子,於是令道士舉行祈禱達半年之久,後王后夢太上道君與其他神仙抱一嬰兒賜予,夢醒後而有孕。懷胎一年,於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生於王宮。

「玉皇」這個名稱比太上老君出現要晚一些,魏晉時期有「玉皇道君」與「高上玉帝」兩位大神。但到了唐代,道教的許多派系把玉皇上帝視同為儒家的昊天上帝,廣受尊奉為主管天地之神,李白:「入洞過天地,登真朝玉皇」,韋應物稱:「奏之玉皇乃升天」,白居易稱:「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至誠」。

閩南人、客家人等常在正月初九子時(即初八夜間十一點)即展開祭祀活動,有些人則在正月初九早晨到廟堂以鮮花、水果祭拜。

每逢歲末年初也會祭天,以臺灣為例,各地祭天的時間不同,中臺灣在小年夜的23時祭拜,意思是在除夕當天的子時即向上天感謝一年庇佑的意思,是為「辭歲」。大臺北在除夕夜的23時拜天公,意思是在正月初一的子時即向上天慶賀新年的意思,是為「賀正」。

古時儒家祭天用太牢,為牛、羊、豕,且須用酒。但近代受佛教素食影響認為玉帝、三清、三官等高階神明為素食者,提倡素食,不用葷,一般用新年應景之糖果、水果、糕餅,多半是年糕、發糕、桂圓、米果、麻粩、寸棗、生仁糖、冬瓜糖等敬奉,再添上「六齋」或「十二齋」(俗稱「菜碗」。香菇、蠶豆、黑豆、黃豆、綠豆、紅豆、豆乾、豆皮、海帶、金針、木耳、花生、冬粉、麵線等,任選六道或十二道),不用牲禮;但辦事的兵將可能是葷食的神祇,所以要用血食以表誠心。不過,素食者拜神也無須特地準備牲禮,只要真心誠意,神明依然會接受。

故較為虔誠的祭典儀式,會架設「天公桌」(亦稱天臺、頂桌),即是以一神桌置於數條長凳之上,使之看起來更高,並鋪上桌布,兩側各擺上甘蔗一節(含頭尾,相纏呈圓弧狀),上纏「篙錢」。再以一般的神桌置於下方,稱為「下桌」。「天公桌」上不得擺設葷食,「下桌」擺設牲禮,以供應護衛的神將神兵。

無論是「天公桌下的長凳」或「下桌」,只要接觸地面,就要用「壽金」(泉州習俗)或「刈金」(漳州與泉州同安的少數聚落)墊腳,那些墊桌腳、椅腳的紙錢,可在下次祭祀任何神明時燒掉,或者留存在家,當作平安符使用,等到下次祭拜天公時才燒掉。

分類: 道教天界 | 在〈玉皇大帝(天公)〉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上清靈寶天尊太上大道君

靈寶天尊,道教天神,最早為道教上清派尊神,三清尊神之第二位。全稱「太上玄皇高聖元氣所成靈寶天尊上清妙有上帝玉晨大道君」,靈寶派稱「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上清靈寶通天玉晨大道君」、「青玄祖炁上清靈寶天尊虛皇上帝」、「上清眞境洞玄靈寶天尊」、「上清眞境太上道君靈寶天尊」、「清微玄祖上清靈寶玉宸大道君」、「上清眞境虛皇玉晨靈寶天尊妙有上帝」,簡稱「上清上帝」、「太上道君」、「玉晨道君」等。名為「經寶」,專門講述道教經書,是《道經》的象徵,與元始天尊出自一元,非元始天尊弟子,在道觀之「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大多手捧如意。天尊的神誕之日是夏至,官府與道觀於是日祭祀,但民間大多認為是八月初一,俗稱「官祭夏、民祭秋」。一說八月初一,是天尊下降之日。

道教創始之原,各派皆崇奉道家之祖老聃,即太上老君。魏晉時期,各派系都出現自己的主神,但北方以太上老君最尊;南方則最崇元始天尊。

上清派崛起之後,傳播一種思想,即玉晨道君(上清大帝)所代表的「上清仙境」,比一般庶民可以到達的,太上老君所居的「太清仙境」更高,所以玉晨道君地位愈見高昇。太上老君代表庶民信仰的舊派道教,玉晨道君代表門閥士族信仰的上清派與南天師道;經過士族的努力,唐代時已經整合為元始天尊、玉晨道君、太上老君並列,稱為「三清」,元始天尊最尊,玉晨道君次之,太上老君又次之。

宋代,玉晨道君通稱為靈寶天尊,太上老君又稱道德天尊,但道教逐漸推崇玉皇上帝,認為是太極界實際的領導者,三清尊神成為道教神界的精神領袖。

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其第二中位編排為「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第四中位之二,編排「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至《上清眾經諸真聖秘》仍分別列「玉晨太上大道君」和「太清大道君」。《雲笈七籤》則分別撰《太上道君紀》、《太上玉晨大道君紀》。

《大洞經》則云:「上清高聖大道君者,一號玉晨君。」「靈寶天尊即太上大道君也。」後來上清派與靈寶派的這三種稱呼均融合為同一神,即三清的第二位尊神。

「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隨迎,謂其無復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無而無,視之無象,聽之無聲,於妙有妙元之間大道存焉,道君即審道之本,洞道之元,為道之炁,即師事元始天尊稱受弟子焉,猶是老君票而師之矣:居上清禹余天中,降金科寶第三洞仙經付經師羅翹真人,傳教於萬國焉!」「玉晨大道君為靈寶教主,乃元始天尊之弟子,太微天帝之師也,受靈寶上品度人之道。」「靈寶乃道君之號,道君名經寶,以諸經皆由道君演說也。」

《大洞真經》云:「上清高聖太上大道君者,蓋玉晨之精氣,慶雲之紫煙,玉暉曜煥,金映流真,結化含秀,包凝立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母妊三千七百年,乃誕於西那天郁察山浮羅之岳,丹玄之阿矣!」

《靈寶略記》稱:「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腹,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郁察山浮羅之岳,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元始乃與道君游履十方,宣怖法緣,既畢。然後以法委付道君,則賜道君太上之號,道君即廣宣經籙,傳乎萬世。」

分類: 三清天尊 | 在〈上清靈寶天尊太上大道君〉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道德天尊乃道教主神,傳說中的道教教主及最高尊神,為「三清」之第三位(取自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之意),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相傳他化身為周朝的思想家老子。

太上老君,簡稱老君,全稱「一炁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又稱「太上混元老君、梵形神寶玄真降生道德天尊」、「青玄祖炁太清道德天尊混元上德皇帝」、「太清仙境洞神道德天尊」、「太清仙境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太清仙境萬變混沌道德天尊至眞大帝」,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等。

道教創始之原,各派皆崇奉道家之祖老聃,即太上老君。魏晉時期,各派系都出現自己的主神,但北方以太上老君最尊;南方則最崇元始天尊。

上清派崛起之後,傳播一種思想,即玉晨道君所代表的「上清仙境」,比一般庶民可以到達的,太上老君所居的「太清仙境」更高,所以玉晨道君地位愈見高昇。太上老君代表庶民信仰的舊派道教,玉晨道君代表門閥士族信仰的上清派與南天師道;經過士族的努力,唐代時已經整合為元始天尊、玉晨道君、太上老君並列,稱為「三清」,元始天尊最尊,玉晨道君次之,太上老君又次之。

宋代,太上老君又稱道德天尊,玉晨道君通稱為靈寶天尊,但道教逐漸推崇玉皇大帝,認為是太極界實際的領導者,三清尊神成為道教神界的精神領袖。

太上老君誕辰為二月十五日,七月初一日下降度人,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在道教宮觀「三清殿」,其塑像居左位,手執蒲扇或日月寶扇。相傳老君居住在太清聖境。

道教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老君的化身,度人無數,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其從神有文始真君尹喜、質初真君徐甲、南華真君莊周、沖虛真君列禦寇等七真。

許多道教祖師都自稱得到老君顯靈的啟示與教誨,如漢朝的張道陵、南北朝的寇謙之等。唐朝皇室更尊奉老君為其始祖。

據記載,太上老君的形象是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足有八卦。居金樓玉堂,穿五彩雲衣,有十二條青龍、二十六隻白虎、二十四隻朱雀、七十二隻玄武、十二隻窮奇、三十六隻辟邪護衛在身旁。

《魏書.釋老志》稱太上老君「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雲笈七籤》稱太上老君「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其化身眾多,有老子八十一化之說,據《太平廣記.神仙一》記載,金闕帝君、廣成子、赤精子、務成子等皆為老君降生的化身。

聲名益顯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

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匯集群書所見之老子傳記,或稱老子先天地生,或稱其母懷孕八十一年生,生而白髮,故稱老子。亦有稱其母於李樹下生,生而能言,指樹而姓「李」,把先天神降格為後天神。然而據東漢延熹八年陳相邊韶的《老子銘》,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道成化身,蟬蛻度世」。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斷佛、道兩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據道書稱,當時太上老君曾遣使顯靈。時過一月,武帝即又下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今可立通道觀於都城……並宜弘闡,一以貫之。」

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跡》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號。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號,稱「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為國教。太上老君不僅被奉為李唐王朝的始祖,幫助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據稱當武則天篡奪李唐王朝後,又顯靈降世,謂「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輒立異姓……武后亦終懼此言,不敢立武三思」。

到宋代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歷代帝王對太上老君的最後一次加封。明朝成祖朱棣崇尚老子為其化身真武大帝大修武當,有北修故宮,南修武當之稱。

分類: 三清天尊 | 在〈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玉清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道教奉其爲無上道寶。元始生於太無之先,稟自然之氣,稱元始天尊。《歷世神仙體道通鑑》稱:「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

元始天尊即道的根本顯化,又根據時代的不同分別有不同的稱呼,而最爲後世熟知即是三清道祖里位居最正中的玉清聖境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居天之最高,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稱,神靈所居之處是「玉清三元宮」,爲三界最高之天。

冬至乃全年一陽之始,元始天尊爲衆仙之宗,元始天尊乃衆陽之開端。諸天之本始之所以將元始天尊聖誕日與一陽初生的冬至日聯繫起來,是因爲這兩者之間都含有萬物根本、諸事之源的深意。宋代易學大師邵康節曾有詩云,「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也正說的是此理。

元始天尊名號功德

《太上洞玄靈寶十號功德因緣妙經》說元始天尊十種名號:無上道、元始、太極、高皇、光明、玉帝、正法王、大慈父、仙真師、天尊。此種種名號皆是讚嘆元始無上功德,無量法身。《太玄真一本際經》中解釋爲:「無宗無上,而獨能爲萬物之始,故名元始;運道一切爲極尊,而常處三清,出諸天上,故稱天尊。」

元始天尊形象奧義

據《歷代神仙通鑑》記載,元始天尊「頂負圓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紅色寶珠,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徵「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和「混沌之時,陰陽未判」的奧妙之態。

元始天尊在道經中的出現比太上老君遲,但地位最高。南朝陶弘景編纂《真靈位業圖》,元始天尊是第一中位之神。《太玄真一本際經》解釋說:「無宗無上,而獨能爲萬物之始,故名元始;運道一切爲極尊,而常處三清,出諸天上,故稱天尊。」

在東晉以後,靈寶經創造的元始天尊逐步成為道教其他宗派共同信奉的最高神。在6世紀中期,北方道教仍以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到7世紀的唐初,元始天尊取代太上老君成為道教主神。

在6世紀,信徒為了祭奠死者與祭祀祖先,開始製作元始天尊的石像,到唐代天尊造像更為普遍。隋唐時各地道觀供奉元始天尊像,伴以左玄真人和右玄真人。唐代佛教批判元始天尊的形象是模倣佛教而來的,並非自古已有。元始天尊原名樂靜信,因修行而成為天尊之說,更被佛教批評為自相矛盾,偽妄無知。唐代,元始天尊與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合稱「三清尊神」。

唐代末期,道士閭丘方遠在《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中把元始天尊編排在神譜的最高位置。在宋代,道教逐漸推崇玉皇大帝,認為是太極界實際的領導者,三清尊神成為道教象徵,元始天尊的地位有所下降。後來三清尊神改名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沿用至今。

分類: 三清天尊 | 在〈玉清元始天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K金3號福符-評價紙藝品行

尺  寸 26.5×10.5cm,5入
市  價 22元

hbe201607L

分類: 福符類 | 在〈K金3號福符-評價紙藝品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K金2號福符-評價紙藝品行

尺  寸 26.5×11cm,5入
市  價 22元

hbe201606L 閱讀全文

分類: 福符類 | 在〈K金2號福符-評價紙藝品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K金1號福符-評價紙藝品行

尺  寸 31×12.5cm,5入
市  價 32元

hbe201605L 閱讀全文

分類: 福符類 | 在〈K金1號福符-評價紙藝品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K金特號-金玉滿堂-評價紙藝品行

尺  寸

材質:

35×15cm,5入

彩紋膜

市  價 42元

hbe201604L 閱讀全文

分類: 福符類 | 在〈K金特號-金玉滿堂-評價紙藝品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特號彩紋-五福臨門-評價紙藝品行

尺  寸

材質說明:

35×15.5cm,5入

彩虹膜

市  價 62元

hbe201603L 閱讀全文

分類: 福符類 | 在〈特號彩紋-五福臨門-評價紙藝品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彩虹膜2號-評價紙藝品行

尺  寸 21×11cm
市  價 45元

hbe201602L 閱讀全文

分類: 福符類 | 在〈彩虹膜2號-評價紙藝品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